新基建:新区域、新机制、新主体、新领域

如果列举2020年中国经济的“热词”,频频被刷屏的“新基建”一定位列其中。

在5月21日正式开幕的两会更是将新基建等相关话题推向了全民热议的一个高峰。包括全国政协委员周鸿祎等互联网领域专业人士纷纷向国家提交包括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有关于“新基建”的提案。

(图片来源央视网)

新基建作为进一步释放中国经济的“新动能”,其发展态势已经展现出来。那么了解新基建,就成为了我们的一门必修课。

新基建是什么?

新基建是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新型基础设施。央广网将新基建通俗解释为:“相对于通过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电网等,来解决人、货流通问题的传统基础建设,通过信息化建设来解决数据、信息流通问题的就是新基建,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涉及诸多产业链。”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5G+冠状病毒远程会诊系统”、超声机器人、远程办公软件、AI体温检测仪等,都展现着“新基建”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新基建”到底“新”在何处?

一是“基础新”:

新基建关注的是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底层技术的应用,能够大幅度推进数字化设备的生产和应用。

二是作用新:

新基建堪称新技术与新业态的集合体,能通过对数据的搜集、计算、模拟及反馈等挖掘出一系列的新需求、新市场。

目前,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传统基建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日趋减弱。投资传统基建将显著提高钢铁、水泥、工程机械等传统行业需求,如果过度投资,很容易造成产能过剩,同时,传统基建科技含量较低,创造的就业岗位以低附加值的体力劳动岗位为主。

以5G基建、特高压、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基建,迎合了数字化时代的产业升级需求,有助于培养经济增长新动能。比如:工业互联网为传统制造业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人工智能促进无人驾驶、无人工厂等新兴业态的蓬勃发展;等等。此外,新基建创造的就业岗位主要是高附加值劳动岗位,有助于推动劳动力质量提升与结构优化,缓解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

三是模式新:

新基建将运用创新性金融手段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建设与运营,转变传统基建过度依赖政府投资的投资方式。

“新基建”的“新”路怎么走?

资深媒体人、知名评论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趋势观察员袁国宝用四“新”诠释新基建:

一、基建投资新区域

从投资空间看,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空间极大。2019年底,我国城镇化率突破60%,成绩虽然显著,但距离发达国家的80%还有一些差距,说明我国城镇化建设还有很大的空间,未来仍需提速。

从人口流动来看,未来,城市群、都市圈将汇聚更多的人口,这些区域将成为新基建投资的重点。城镇化将加速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平原、中原城市群等7个主要城市群发展,导致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出现重大缺口。除此之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农村地区也将释放出巨大的基建需求。

二、基建投资新机制

过去,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是地方政府举债,存在隐性的债务风险。未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要建立新机制,一边拓展融资渠道,一边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在拓展融资渠道方面,为了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政府需要与行业携手规范、完善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融资模式,增加PPP项目的数量,提高项目供给质量和效率。

三、基建投资新主体

过去,在我国的基建投资中,政府是投资主体,占据着主导地位。未来,我国基建领域将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投资主体将变得多元化。为了做到这一点,政府需要推进市场化改革,降低基建投资的市场准入门槛,减少对民营资本的限制。对于收益可观的项目,要鼓励其面向市场,欢迎民间资本进入,平等地看待所有投资主体。政府可以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列入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允许各类市场主体依法进入,并保证各市场主体享有同等权力与责任。

四、基建投资新领域

新基建以强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将有助于消费升级、产业升级的领域视为投资热点,以期借此为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提供基础性支持,促进新业态、新产业、新服务不断发展。具体来看,包括信息通信、5G等基础网络建设,生态绿化、水和大气污染治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文体等民生保障项目,市政管网、城市停车场、冷链物流等市政工程建设,农村公路、水利、文卫等农业农村设施建设等。

 

☆一本书读懂“新基建”背后的国家战略与行动路径

☆聚焦七大科技领域“新基建”,开启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从顶层设计到社会资源的“风向标”

☆数字基建时代的来临:读懂前沿科技趋势,把握未来投资机遇

☆任泽平、张勇、李彦宏、张鸿、唐雄燕等经济学家与商业领袖重点关注

信息来源: 
2020-06-01